2020/12/24

元朝文獻中的媽祖傳說考證整理

蔡相煇教授考究後認為這有可能是泗洲文佛(僧伽),而非媽祖

禮記》祭法篇提到「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這是自周朝開始的祭祀原則,其實可歸納為有功於民者,死後成神,受萬民祭祀。祭法篇也記載周朝有祀無主孤魂「厲」的習俗。演化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而成的道教也依循此原則,所以祭祀有功於民的陽神,也有祀無主孤魂的陰神,還有修道並積善功而成的仙。而君王則依神明顯現的神蹟,來遞加增封。

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以藏傳佛教為國教。但因漕運為元朝的經濟命脈,元朝歷代帝王為穩定漕運以及安撫民心,對媽祖也是尊崇有加,甚至解決水旱災,也需要媽祖的庇佑。因此,元朝對媽祖的崇敬並沒有減少。

元大德七年(1303)聖墩順濟廟重修,在兩殿之間新建「蕃釐殿」,此時的聖敦廟建築已達到最大規模,因此太學博士黃仲元(號四如,宋亡後改名黃淵)《四如集》收錄重建落成時所作的〈聖墩順濟祖廟新建蕃釐殿記〉,其中提到,
 按舊記,妃族林氏,湄洲故家有祠,即姑射神人之處子也。泉南、楚越、淮浙、川峽、海島,在在奉嘗,即補陁大士之千億化身也。
他所謂神者,以死生禍福驚動人,唯妃生人,福人,未嘗以死與禍恐之,故人人事妃,愛敬如母,中心鄉之,然後於廟饗之
  • 姑射神人,意指修道成仙之人,補陁大士之千億化身,暗指媽祖為觀音的化身。
  • 其他神都是用生死禍福來恐嚇百姓,只有媽祖是為百姓指引生路、造福百姓,不以死和禍來恐嚇百姓,所以百姓視媽祖如母親,誠心祭拜祂,然後建廟奉祀。
  • 「蕃」=多,「釐」=福。
元末明初俞希魯《至順鎮江志卷八,收錄太學博士李丑父〈靈惠妃廟記〉,
天妃廟,在竪土山東,舊在潮閘之西,宋淳佑間貢士翁戴翼遷創於此,太學博士李丑父為記,其文曰,妃為莆明神,廟于京江之湄
嘉熙戊戌,自京游京口學,妃故宮方輪奐,忽夢以改卜囑」 
壬子歲,正殿門西偏集福堂落成
東廡魁星有祠,青衣師,朱衣吏左右焉,西則奉龍王,而靈威嘉佑朱侯兄弟綴位焉,二朱亦鄉人,生而能神,揚靈宣威,血食於妃宮最舊
  • 鎮江著名的宋代丹徒靈惠妃廟,嘉熙戊戌(1238)建廟,淳佑壬子後7年(1252+7=1259)莆田貢士翁戴翼遷建完成,同為莆田人的太學博士李丑父(1194-1267)寫了〈靈惠妃廟記〉
  • 廟之東廂有穿青衣及紅衣的人在左右,不知祂們身分,是否為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中的「王」和「郎」? 若是,血食於妃宮最舊者應該是祂們才是。若不是,祂們又是誰?何時加入的? 不知廟中的陪祀神是否比照聖墩廟? 
  • 西廂奉祀龍王,陪祀為「靈威嘉佑侯」朱氏兄弟,他們也是莆田人,生來就有神異能力,宣揚媽祖神威有功,因而被祭祀於廟中最久。朱氏兄弟就是朱默、朱黓兄弟,也就是嘉佑、嘉應,至於宣揚有功事蹟,目前還沒有找到史料記載。
  • 青衣師,朱衣吏到了明代應該就演變成千里眼、順風耳了,嘉佑、嘉應就變成媽祖收服的妖怪了。蔡相煇教授推測這個現象可能與宋代男女之防甚嚴,異性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的觀念有關,將未婚的女神和其他男神合祀於一廟,或許後世的仕人認為這是不得體的無禮行為,因此媽祖身邊的陪祀神最後全演變成妖怪了。(真是辛苦他們了~)
興化府莆田縣志》,有關朱默的記載,
顯濟廟 在黃石琳井。神姓朱名默,黃石人,唐古田令璣後。生有靈異。年十七,喟然語同舍曰:「丈夫當大立功名,終身講空言,何益?今兩陲用兵,朝廷開幕府,使吾得千人將之,可以鞭笞遠彝。」 屢造糓城古廟,祈立功名。廟門下有泥塑神馬,遂乘以登山。許伸等道遇之,見其騶從,意謂達官謁廟,避於道左。近視,則紫衫馬上者默也。馬廟中神馬也。恐怖走至其家,默方酣寢,覺則頰帶酒容,伸等說道遇狀,笑而不答。是後人多見默早晚騎神馬,勒部兵往來村落間,里中神之。年三十二不疾而卒。建炎四年,高宗渡江,中流風濤大作,忽見默擁朱氏旗至,風遂息。詔封默為「威靈嘉祐侯」 ,額曰「顯濟」 紹興初,吳山火,兵卒不能救。塵焰中,默忽擁旗至,火遂息。又助收大奚山寇,後加封「福順彰烈侯」
 默弟黓、諗,女弟六十娘,亦皆生而神靈,並祀祔食。
    • 此處為「威靈嘉祐侯」,與李丑父的〈靈惠妃廟記〉記載的「靈威嘉佑侯」名稱有些出入,朱默家共有默、黓、點及六十娘,兄妹4人都生來就有靈異能力,祭祀在顯濟廟。
    • 蔡相煇教授認為,據《朱氏族譜》,「諗」應為「點」之誤記,「公之妹朱聖女,生亦神異,敕封臨水夫人,廟在太湖,咫尺之間兩廟巍然鎮于一方,豈非偶哉」朱六十娘後被封為臨水夫人,臨水夫人也常為媽祖廟的陪祀神,但台灣的臨水夫人都是指陳靖姑。

 《至順鎮江志》中還提到,

至元十八年封護國明著天妃,大德三年加庇民,延佑元年加廣濟福惠,廟曰靈慈,按天妃泉之莆田人,姓林氏,幼而神異,能知人之禍福,室居三十歲而卒,宋元佑間官為立祠於邑之聖堆,宣和五年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遇風餘舟皆溺,獨路舟賴神護濟,因奏賜廟額曰順濟,紹興二十六年封靈惠夫人,時海寇陸梁,神致賊舟,州上其事,加昭應,三十年,泉民大疫,神令穴土得甘泉,飲者皆愈,加崇福,福興巡檢使姜特立捕海寇,即舟遙禱輒應,加善利,淳熙甲辰民災丁未秋旱有禱於神無不奇應,進靈惠妃,慶元戊午甌閩苦雨,禱之普應,歲為大稔金山之戰,神現旗幟,加助順,嘉熙間加靈惠助順嘉應英烈,皇朝海運多藉神力,至元十八年封護國明著天妃,大德三年加庇民,延佑元年加廣濟福惠明著天妃,廟額曰靈慈,至順三年僧德煥募眾重修,德煥號無文金山僧
  • 天妃是莆田林氏,30歲去世。
  • 延佑元年(1314)加廣濟福惠,廟曰靈慈,年份與《元史》記載不同。
  • 媽祖護佑元朝海運有功,至元十八年(1281)封「護國明著天妃」,大德三年(1299)加庇民,延佑元年(1314)加廣濟福惠成為「䕶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廟曰靈慈,至順三年(1332)僧人德煥募眾重修。
  • 《元史》記載「䕶國庇民廣濟福恵明著天妃」是天曆二年(1329)封的。

程端學(1278-1334)《積齋集》卷四,收錄〈靈濟廟事蹟記
若海之有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神姓林氏,興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異,能力拯人患難,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佑間邑人祠之。宣和五年,...錫廟額曰順濟。紹興二十六年,封靈惠夫人。三十年,...封靈惠昭應夫人。乾道三年,...封靈惠昭應崇福夫人。淳熙十一年,...獲封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紹熙三年,特封靈惠妃。慶元四年,...封靈惠助順妃。...嘉定元年...封靈惠助順顯術妃。嘉定十年,獲封靈惠助順顯術英烈妃。嘉熙三年...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寶祐二年...封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三年,封靈惠助順嘉應慈濟妃。四年,封靈惠協正嘉應慈濟妃,是歲,又以浙江隄成築,封靈惠協正嘉應善慶妃。景定三年...封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寳佑之封,神之父母女兄以及神佐,皆有錫。至元十八年,封䕶國明著天妃,大徳三年,以漕運效靈,封䕶國庇民明著天妃,延祐元年封䕶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天厯二年...封廟靈慈...至順三年,余押運至萊州,洋風大作,禱之夜半見神像頓息,其隨感而應...皇慶元年,海運千户范忠暨漕户倪天澤等,復建後殿廊廡齋宿所造祭器。余既敘其事,乃作詩曰...
  • 除了列出歷年封號,還出現媽祖父親是興化莆田「都巡官」,媽祖是小女兒,未滿30去世的記載。
  • 紹熙三年,封靈惠妃,《咸淳臨安志》也是寫紹熈三年改封靈惠妃,但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為庚戌(紹熙元年)。
  • 「靈惠助順顯術妃」、「靈惠助順顯術英烈妃」應是將「顯衛」誤記為「顯」。
  • 寳佑之封,神之父母女兄以及神佐,皆有錫。印證《仙溪志》記載寶佑元年(1253)聖父母受封。此處的神佐是誰? 有可能是朱默兄弟,但沒有證據。
  • 延祐元年封「䕶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至順鎮江志》記載延祐元年封「䕶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 天曆二年(1329)封廟額靈慈,和《至順鎮江志》記載的延佑元年(1314)不同,但與《元史》同。
  • 程端學自述至順三年(1332)至萊州時,遇媽祖顯神蹟。
  • 皇慶元年(1312)重修後殿齋房。
  • 本篇最早可推到至順三年(1332)寫成。
  • 這是最早提及媽祖家世的文獻
《元史》卷二十,成宗三,
壬申,加解州鹽池神惠康王曰廣濟,資寶王曰永澤;泉州海神曰護國庇民明著天妃;浙西鹽官州海神曰靈感弘祐公

  • 元代的海神不只一位,媽祖是泉州海神,還有浙西鹽官州海神。

《元史》巻三十三,文宗二,
天厯二年...十月...己亥加封天妃為䕶國庇民廣濟福恵明著天妃,賜廟額曰靈慈,遣使致祭

  • 天曆二年(1329)10月7日加封為「䕶國庇民廣濟福恵明著天妃」,賜廟額曰「靈慈」。
  • 程端學〈靈濟廟事蹟記〉是記載天曆二年封「䕶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
  • 《至順鎮江志》記載延佑元年封「䕶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 《元史》的記錄應該可信度性比較高。

《元史》巻三十五,文宗五,
至順三年五月壬辰,「太常博士王瓚言,各處請加封神廟,濫及滛祠。按禮經,以勞定國, 以死勤事,能禦大災,能捍大患,則祀之。其非祀典之神,今後不許加封。制可

  • 至順三年 (1332),主管禮儀的太常博士王瓚提出,各地提出加封神廟的要求太浮濫,主張應按照禮記的方法,非列為祀典之神不許加封。

《元史》巻四十三,順帝六,
十四年...冬十月...甲辰詔加號海神為輔國䕶聖庇民廣濟福恵明著天妃

  • 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十月甲辰日(10月16日)封「輔國䕶聖庇民廣濟福恵明著天妃」。

《元史》卷七十六,名山大川忠臣義士之祠 記載,
凡名山大川、忠臣義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直沽、平江、周涇、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皇慶以來,歲遣使齎香遍祭,金幡一合,銀一鋌,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祝文云:維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 元代的媽祖還沒有明確和觀世音菩薩連結的記載,有可能是元仁宗皇慶(1312)之後,每年遣使致祭媽祖的祭文中有提到「南海女神」的名稱,於是後世逐漸把祂和南海觀世音直接聯想在一起。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 年),劉基寫了《台州路重建天妃廟碑
太極散為萬彙,惟天為最大,故其神謂之帝;地次於天,其祇,后也。其次最大者,莫如海,而水又為陰類,故海之神降于后,曰妃,而加之以天,尊之也。天妃之名,古不見經傳。國家建都於燕,始轉粟江南,過黑水,越東萊之罘成山,秦始皇帝之所射魚妖蜃之市,悉帖妥如平地,皆歸功天妃,故薄海州郡,莫不有天妃廟,歲遣使致祭,祀禮極虔。

雖然劉基想介紹媽祖身世,但也只能寫下「天妃之名,古不見經傳」,可見在此之前媽祖的身世還是未被完整記載。

元朝1368年滅亡時距離媽祖成道(987)已381年,隨著時間演進,越後朝代的文獻似乎誤記的機會越多。

2020/12/06

宋朝文獻中的媽祖傳說考證整理

媽祖深植於人心的形象就是能保護百姓、造福百姓的慈母形象。宋朝是媽祖信仰誕生的時期,研究這時期的文獻,應該可以理解媽祖如何由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地方漁村巫女,跨越千年後成為和百姓最為親近,救民於苦難甚至具有母親意象的神明。或許這正是當時鄉民對媽祖生前印象的懷念。

相傳媽祖出生那年,正是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逼後周恭帝退位結束五代十國的動盪之年。當時宋朝尚未統一福建一帶,所以對媽祖而言也算是五代十國末期。相傳北宋建隆元年(960)3月23日生,北宋雍熙4年(987)9月9日成道。事實上,年代久遠,媽祖的一生都是謎,在更多資料被發現佐證前,後世也曾有人主張媽祖是虛構的人物,並非真有其人。也有學者認為大家認定媽祖生日為3月23日,是因為此時漕運結束,大家才有時間辦理祭祀活動。

1987年大陸研究媽祖的學者蔣維锬與肖一平從涵江白塘洋尾發現的清代抄本《莆陽白塘李氏族譜》忠部,裡面發現南宋紹興20年(1150),媽祖成道163年時,廖鵬飛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這是目前發現有關於媽祖的最早史料。

莆陽白塘李氏族譜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


這篇廟記交代了時間、廟名、地點、祭祀神、媽祖身世、建廟歷程、事蹟、主事者、改建事由、歷程、變動、祭拜活動場面等事項。幫助後世釐清了很多問題。廟記中記載
墩上之神,有尊而嚴者曰王,有哲而少者曰郎,不知始自何代,獨為女神人壯者尤靈,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於本嶼。聖墩去嶼幾百里,元祐丙寅歲,墩上常有光氣夜現,鄉人莫知為何祥。有漁者就視,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還故處。當夕遍夢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實所憑,宜館我於墩上。」父老異之,因為立廟,號曰聖墩。
甯江人洪伯通,嘗泛舟以行,中途遇風,舟幾覆沒,伯通號呼祝之,言未脫口而風息。既還其家,高大其像,則築一靈于舊廟西以妥之。宣和壬寅歲也。越明年癸卯,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衝者八, 而覆溺者,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因詰於眾,時同事者保義郎李振,素奉聖墩之神,具道其詳。還奏諸朝,詔以「順濟」為廟額。
鵬飛謂李侯之作是廟,不惟答神庥,亦以正序位云。于是樂書其事,繼以迎、送二章,使鄉人歌而祀之

墩,也稱「堆」,堆指較小的墳墓而言,呂子振《家禮大成》卷六:「築堆曰墓,高壟曰墳,封邱曰塚,大阜曰陵。」,有些學者認為是以上的解釋,所以認為聖墩就是聖墳,也就是媽祖墓的所在。但我比較傾向解釋成小沙丘,例如白沙屯的原名就是白沙墩,因為聖墩當時也是在海口岸邊,也是會有海風堆起的沙丘。由這篇廟記可知
  • 聖墩是個地名,廖鵬飛之所以稱聖墩廟為聖墩「祖廟」的原因,也可能是它也兼是李氏家族的祠堂。聖墩廟改建前還祭祀兩尊一個稱為王一個稱為郎的男神,這有可能是當地流行的信仰神,媽祖並不是主祀神。蔡相煇教授認為和白衣白冠的摩尼教(明教),或是當地普遍信仰的泗洲文佛(僧伽、觀音)有關。
  • 聖墩廟中最靈驗的就是通天神女,神女姓林,湄洲島人,會以巫術助人能預言禍福,死後百姓在嶼上立廟。這裡的嶼應該指的是湄洲嶼。
  • 聖墩在距離湄洲島幾百里遠的地方(莆田木蘭溪出海口的寧海鎮旁,今屬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地界)。因此聖墩不是湄洲島。
  • 建廟原因是北宋哲宗元祐元年丙寅(1086),距離媽祖成道約99年,因漁民夢到神女託夢說寄身於枯木中並要求建廟,因此商請李家出面建了一間聖墩廟,雖然廟建好後神女並不是主祀神,但此後無論水旱災、瘟疫及海賊的侵擾,只要向祂祈禱一定能獲救。商船出海前也以占卜的方式預言航程的吉凶,即使天氣狀況不佳,也能化險為夷。
  • 北宋徽宗宣和壬寅(1122)商人洪伯通海上發生危難被神拯救,因此在廟的西邊建了偏殿安奉媽祖。
  • 隔年,北宋徽宗宣和5年(1123),建廟37年後因拯救出使高麗的使節路允迪及同僚李振的船,賜廟額「順濟」,距媽祖成道136年。
  • 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建廟至此時已過63年,李富(李振的堂哥)倡議擴建聖墩廟並將媽祖移位至正殿主位,此後媽祖成為主祀神,當時媽祖已成道161年。
  • 廖鵬飛還有為聖墩廟寫2首歌謠,成為聖墩廟的迎神歌、送神歌。
在這篇廟記未被發現前,聖墩廟在很多文獻中提到過,所以學者普遍認為聖墩廟應該就是湄洲祖廟,是最早的媽祖廟也是媽祖聖墳所在。因此,當這篇廟記被發現後,終於釐清了聖墩廟及媽祖信仰的起源。

中國向來是「君授神權」,皇帝是天子,宋徽宗崇信道教,政和元年(1111)時即嚴厲查禁非法淫祠(不被官方認可的祠廟),宣和元年(1119)推行道教化運動,1086年建立的聖墩廟當時屬於私廟自然倍感壓力,當時應該採取了某些措掩人耳目施躲避官方。白塘李氏家族若想要真正保全聖墩廟就必須要讓祂合法化。聖墩廟應該是當時第二間祭祀媽祖的廟(第一間當然是湄洲祖廟),宣和5年(1123)因緣俱足,獲賜廟額後媽祖信仰正式公開進入官方系統取得合法地位。聖墩廟從此由私廟變身為官廟,改稱「聖墩順濟廟」,至此可確定媽祖成道百年後信仰已開始傳播到數百里遠處並可公開推展。

依據當時一起隨行的徐兢記錄高麗之行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三十九 禮成港 記載,他們出航時祭拜了很多神。途中雖有遭遇險難,但船隻全都順利返航,但是文中並沒有提到媽祖而是歸功於演嶼神。據《淳熙三山志》卷八公廨類二所載當時水手們普遍祭拜的福州演嶼神的廟也獲賜廟額「昭利」。
昭利廟 東瀆,越王山之麓。故唐福建觀察使陳巖之長子。乾符中,黃巢陷閩。公觀唐衰微,憤己力弱,莫能興復。慨然為人曰:「吾生不鼎食以濟朝廷之急,死當廟食以慰生人之望。」暨沒,果獲祀連江演嶼。本朝宣和二年始降於州,民遂置祠今所。五年,路允迪使三韓,涉海遇風,禱而獲濟。歸以聞。詔賜廟額「昭利」。建炎初,建寇犯西,吏民奔走,乞救於神。俄頃,雨雹交下,盛夏如冬時,平地水尺,賊惶怖而遁,道連江,欲掠之,見士馬雲布,而去。四年,封褒應王,子侄九人皆賜列侯。知西外宗正嗣濮王仲㝉為記。

所以此傳說與記載不相符合,有可能是大家根據本身信仰各自表述的結果,但多方考證,聖墩廟確實因此事而獲賜廟額。因此,這次出使高麗不只一間廟獲賜廟額,事實上受封的還有風神、雨神等。

廖鵬飛寫完廟記後隔年,紹興21年(1151),黃公度《莆陽知稼翁文集》收錄一首他於紹興8年(1138)寫的七言律詩〈題順濟廟〉,
枯木肇靈滄海東,參差宮殿萃晴空。
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
萬戶牲醪無水旱,四時歌舞走兒童。
傳聞利澤至今在,千里桅墻一信風。
  • 這首詩目前是以石板雕刻的方式,謄錄在湄洲島祖廟的左壁上。
  • 這是在《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被發現前,最早記載媽祖的文獻。據蔣維錟先生考證,黃公度這首詩所提的不是湄洲媽祖廟,而是聖墩順濟廟。

南宋詩人樓鑰(1137~1213) 《攻媿集》卷三十四收錄封妃的誥詞,
興化軍莆田縣順濟廟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封靈惠妃」「敕,明神之祠,率加以爵,婦人之爵,莫及于妃,倘非靈響之著聞,豈得恩榮之特異,具某神壼彝素,飭廟食愈彰,居白湖而鎮鯨海之濱,服朱衣而護雞林之使,舟車所至,香火日嚴,告賜便蕃既極小君之寵,禱祈昭答遂超侯國之封,仍靈惠之舊稱,示襃崇之新,渥其祗朕命,益利吾民。
  • 封妃文誥裡說明,婦人之爵,莫及于妃,可見「妃」為宋代對女性神明封號的最高爵位。
  • 雞林是新羅的別稱,或稱三韓(馬韓﹑辰韓和弁韓之地後為新羅統一,新羅後被高麗滅),均指朝鮮半島。
  • 這是首次有文獻提到媽祖身穿紅衣的造型。
  • 封號通常由皇帝交禮部官員議擬,然後由皇帝欽定,一般為兩字或四字。同朝代的封號常作累疊加封。樓鑰時任起居郎兼中書舍人,是封妃誥詞的真正作者。
  • 封妃文誥完成當時(1190)距離媽祖成道203年。

南宋嘉定7年(1214),媽祖成道227年後,莆田人李俊甫所撰《莆陽比事》卷七提到,
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靈,能言人休咎,死,廟食焉。宣和五年,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震風,八舟溺七,獨路所乘,神降於檣,安流以濟。使還奏聞,特賜廟號「順濟」。累封夫人,今封靈惠助順顯衛妃。告詞云:「居白湖而鎮鯨海之濱,服朱衣而護雞林之使。(白湖廟碑)
  • 這應該是講述白湖順濟廟,後面會提到。現在可知,這裡的故事顯然和《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一樣,可見這是當時莆田地區流傳的事蹟。

南宋紹定二年(1229)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七十三,祠祀三,外郡行祠,收錄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為杭州錢塘江畔的艮山祠作記,敘述陳俊卿建白湖祠的經過。
神莆陽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禍福,歿,廟祀之,號通賢神女。或曰:龍女也。莆寧海有堆,元祐丙寅,夜現光氣,環堆之人,一夕同夢曰:「我湄洲神女也,宜館我。」於是有祠曰聖堆。宣和壬寅給事路公允迪,載書使高麗,中流震風,舟沉溺,獨公所乘,神降於檣,獲安濟。明年奏於朝,錫廟額曰「順濟」。
紹興丙子,以郊典封靈惠夫人,逾年,江口又有祠。祠立二年,海寇憑陵,效靈空中,風揜而去,州上厥事,加封「昭應」。其年白湖童、邵,一夕夢神指為祠處,丞相正獻陳公俊卿聞之,乃以地券奉神立祠,於是白湖又有祠。時疫,神降,且云:「去湖丈許,脈有甘泉,我為郡民續命於天,飲斯泉者立痊。」掘泥坎,甘泉涌出,請者絡繹,朝飲夕愈,甃為井,號「聖泉」。郡以聞,加封「崇福」。
慶元戊午,甌閩列郡苦雨,莆三邑有請於神,獲開霽,歲事以豐。朝家調發閩禺舟師平大奚寇,神著厥靈,霧障四塞,我明彼晦,一掃而滅。
庚戌夏旱,趙侯彦勵禱之,随禱随應,累其狀聞于両朝,易爵以妃,號惠靈
海寇入境,將掠鄉井,神為膠舟,悉就擒獲。積此靈貺,郡國部使者陸續奏聞。慶元四年,加「助順」之號。嘉定元年,加「顯衛」之號。十年,加「英烈」之號。
所謂湄洲、聖堆、白湖、江口特其大者爾。神之祠不獨盛于莆、閩、廣、江、浙、淮甸皆有祠也。

這個紹定二年(1229)媽祖成道242年後收錄的文章裡面提到,
  • 紹興丙子26年(1156),封「靈惠夫人」。
  • 紹興27年(1157),江口又多了一間廟。
  • 紹興29年(1159),媽祖成道172年後,加封「昭應」。南宋陳俊卿蓋了白湖順濟廟,同時因為除疫加封「崇福」。
  • 庚戌光宗紹熙年(1190),救旱有功改封「惠靈妃」。
《咸淳臨安志》是寫紹熈三年改封「靈惠妃」,但丁伯桂有提到「累其狀聞于両朝」,孝宗傳位於光宗時是1189年2月,故光宗紹熙元年是符合「累其狀聞于両朝」的,但趙彦勵紹熙元年剛上任興化軍郡守,相較之下紹熈三年封妃應較為合理 。而且程端學〈靈濟廟事蹟記〉也是寫紹熙三年。
  • 慶元戊午(1198),除水患、平賊寇
  • 慶元四年(1198),加「助順」之號
  • 嘉定元年(1208),加「顯衛」之號
  • 嘉定十年(1217),加「英烈」之號
因有丞相陳俊卿以行動推展媽祖信仰,這幾次加封都是白湖順濟廟,因此白湖順濟廟成了媽祖信仰中心之一。媽祖成道242年後,媽祖的業務由海上逐漸擴展到陸地,除疫、救旱、滅水患、平盜匪,各項業務開始通通都包。而且開枝散葉到沿海各省,湄洲、聖墩、白湖、江口是宋代莆田地區四大順濟廟。

根據《宋史》巻一百〇五 諸神祠,「自今諸神祠無爵號者,賜廟額。已賜額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從其本封。婦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號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則錫命馭神,恩禮有序。」所以媽祖也在宋代經由賜廟額(1123)到封夫人(1156)進而封妃(1190)到達頂級階段。

宋理宗時期(1224-1264),宋祝穆撰《方輿勝覽 》卷十三,提到「聖妃廟在海島上,舟人皆敬事之」,記載的應該就是湄洲祖廟,這時候的媽祖知名度應該已經超越其他海上諸神了。

宋理宗寶祐五年(1257)媽祖成道約270年,黃巖孫所撰《仙溪志》卷三祠廟中提到三妃廟順濟行祠
順濟廟,本湄州林氏女,為巫能知人禍福,歿而人祠之,航海者有禱必應,宣和間賜廟額,累封靈惠顯衛助順英烈妃,宋封嘉應慈濟恊正善慶妃,沿海郡縣皆立祠焉。
順濟行祠在風亭市西,里人崇奉甚謹,廟貌甚壯,神父林愿,母王氏,廟號佑德,寶佑元年,王教授里請於朝,父封積慶侯,母封顯慶夫人,妃之正廟在湄州,而父母封爵自風亭。詳見明著錄
  • 寶佑元年(1253),教授王里,為媽祖父母請封,因此聖父母首次受封並且有了聖父母姓氏資料,也明白指出「妃之正廟在湄洲」,可見雖然媽祖廟逐漸變多,但大家公認最早的媽祖廟仍在湄洲島。當時距離媽祖成道約270年。
  • 元代程端學〈靈濟廟事蹟記〉記載「寳佑之封,神之父母女兄以及神佐,皆有錫。」,所以此次受封不只聖父母還有兄姊和神佐(不知是誰)都被封,全家皆被受封。
  • 《明著錄》書名來自元朝封號-護國明著天妃,因此推測可能成書於元朝,現已失傳,但內容被許多著作引述。

而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的說法應該與宋末元初的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第九十一,〈風亭新建妃廟〉有關,
妃以一女子,與建隆真人同時奮興,去而為神,香火布天下,與國家祚運相為無窮。」「昔蒙叟稱姑射神人,曰「綽約若處子」
  • 宋朝的崛起,讓五代十國以來百姓受到的戰亂之苦得到終結,將媽祖的誕生和宋朝的崛起連結,暗喻媽祖生為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帶來新生,死後仍保國衛民與國祚長存。此說法被後世推測媽祖的出生之年為建隆元年(960),且已被世俗接納,但無立論根據。
  • 莊子為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所以蒙吏、蒙莊和蒙叟都是稱呼莊子。姑射神人,意指修道成仙之人,出自《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元朝黃仲元〈聖墩順濟祖廟新建蕃釐殿記〉也有提到。

整個宋朝時期文獻有關媽祖的敘述,大致上只能整理出以下幾點
  • 只知道媽祖姓林,以巫祝為事,270年後出現父林愿、母王氏的說法,沒有出生時間、成道時間,宋朝時期的媽祖身世只有簡略提到而已,但既然媽祖父母都被受封,官方文件應會有詳細的身世說明才是,但更詳細的身世要再等到300多年明朝《天妃顯聖錄》才會出現。
  • 此時沒有文獻提及媽祖與觀音的關係。媽祖本身的宗教信仰不得而知,也有學者認為有可能媽祖生前的身分不只是巫女,而且是當地某個宗教的人物,所以死後才會有人宣揚媽祖信仰。
  • 戰國時期的屈原也可能兼任「巫官」主管祭祀,所以他的作品裡常有祭祀與神話的元素,因此媽祖巫女的身分也許從事的是祭祀、醫療、占卜的工作,這類的人在當地應該也是有相當的社經地位,也因此後世才會把莆田「九牧林」和媽祖身世連結。
  • 由此可知,現今媽祖家世是後世添補而成,媽祖何時生? 也可能是後世附會的傳說
  • 原祀於聖墩廟的那2尊「王」與「郎」的男神到底是誰? 也是個謎。
  • 紹興20年(1150)後聖墩順濟廟中到底陪祀媽祖的是誰? 目前還不得而知。千里眼與順風耳的故事還沒誕生,但在百年後的元朝的文獻中則會提及廟中有青衣師,朱衣吏的人物以及朱默兄弟。
  • 白塘李氏是信奉觀音的,在《莆田縣志》中可以查到李富的父母捐地建梅峰寺的記載。
  • 宋朝文獻中除了講述神蹟以外,卻沒有其他的身世交代,這樣怎能滿足常人之好奇心? 顯然這並不合常理,早期無法公開說明是情勢所迫,但後期屢次受封後身世仍沒有清楚交代,這原因值得探討。
  • 此時的媽祖傳說事蹟並無專書,只出現在各書章節或文章中提及。
或許當時的媽祖信仰才剛開始發展,在古閔地區和媽祖競爭的神祇太多,媽祖還是一個地方神知名度不足,現存文獻大都是來自莆田地區的仕人(黃公度、廖鵬飛、丁伯桂都是莆田仕人)記載,所以有些事情就未加以記錄,或許是當年理所當然的小事,不足以特別記載,或是另有在當時無法公開說明的原因不得而知。
但可以經由文獻可看出,隨著時間累進,媽祖信仰的擴展,媽祖的傳說也漸漸豐富起來,最明顯的就是媽祖的身世。

明朝以後的文獻,都沒有聖墩順濟廟任何的記載,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很多神明的封號,且政策重農輕海,一直到發現《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後,大家才釐清〈題順濟廟〉《莆陽比事》〈順濟聖妃廟記〉的故事起源。在這份資料還沒被發現前,有些早期的研究認為聖墩廟是最早的媽祖廟。

很可惜,聖墩順濟廟最後並沒有被保存下來,據「白塘李氏宗譜」記載李氏家族後來在洪武年間建立「佑聖堂」奉祀玄天上帝,而李氏家族的家傳寶物則在永樂年間(1403-1424)遭段姓宦官掠奪北上,李氏家宅被焚,因此,推測聖墩順濟廟也有可能毀於當時,李氏家族也不願意繼續重建聖墩順濟廟,因此聖墩順濟廟由歷史上消失,此時已距媽祖成道400多年,媽祖已在諸神中脫穎而出,傳說已然成形。

明成祖永樂年間〈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問世的經文,裡面記載著媽祖的千里眼、順風耳兩名大將,若原型真是元朝李丑父〈靈惠妃廟記〉中的青衣師,朱衣吏或是朱默兄弟,又是怎麼和神話搭上線的呢? 媽祖名字的「默」是否來自朱默的演變? 媽祖又是怎麼和觀音有關係的呢? 這些都是有待釐清是問題。

明朝人真的很喜歡寫神怪故事,著名的《西遊記》、《封神演義》都是成於明代,揭露媽祖身世最清楚的《天妃顯聖錄》偏偏也是成於明代,不禁讓人懷疑是否在明朝200多年的時間中,更加速媽祖傳說的神話速度,我個人感覺媽祖信仰到了明朝開始文學化了。

這篇並沒有甚麼特殊的地方,都是拾人牙慧的東西整理而成。但讓我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多少能還原一些原始的狀態,看到最真實的媽祖,了解當時時空的宗教環境與民俗的發展。有些原始資料例如《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的原文沒看到著實令人遺憾,希望未來有機會能看到更詳細的原文。

資料來源